8188cc威尼斯登陆地址(中国)有限公司

近期活动

转载 | 构建中国自主健康治理知识体系的良好开端——“健康治理学丛书”专家研讨会综述

发布日期:2024-01-05

构建中国自主健康治理知识体系的良好开端

——“健康治理学丛书”专家研讨会综述

孟榆 孟立联

2023年12月6日,“健康治理学丛书”(以下简称“丛书”)专家研讨会在西南财经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天津、广东、江苏、安徽、陕西、贵州、重庆等地高等学校的专家学者,就“健康治理学”丛书的总体设计、框架及部分分册的编写思路、大纲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现综述如下。

这次研讨会分四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威澳门尼斯人8188教授、健康政策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健康治理学丛书总编辑徐程做了报告。

徐程在报告中说,随着世界范围内健康问题的不断增加和卫生健康体系复杂性的不断增强,健康治理已经逐渐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亟需一套系统阐述健康治理的基本理论、学科框架、方法模型的丛书。在四川省教指委年度工作会议上,我们提出了《健康治理学的创建与发展》的思路和想法,并以构建中国自主健康治理学知识体系为主导,得到了与会领导和专家们的积极回应。

徐程教授认为,健康治理既是全球治理、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还是医院治理、健康产品与服务治理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健康治理的这种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跨制度性质,决定了健康治理的交叉学科性质。因此,《健康治理学》丛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国及全球健康治理实践,全面系统地构建健康治理概念体系、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为中国及全球健康治理提供新的理念、方法、技术和工具。目前,《健康治理学》计划由7部论著、8部案例研究构成。7部论著:健康治理学研究、健康治理理论研究、健康治理技术与方法研究、健康政策与治理研究、健康治理评价研究、健康治理国际比较研究、中国健康治理现代化研究。8部健康治理案例系列研究:案例研究通论、慢病防治与管理、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食品药品监管、医疗保障制度、长期照护制度、数字健康治理、中国卫生健康发展新格局。

徐程教授强调,按照编写计划,本套丛书计划在3年完成,最迟5年内。为使本套丛书立得起、站得住、走得稳,我们成立了学术顾问委员会,已得到王谦副会长、尹庆双教授、刘国恩教授、吴群红教授、胡志教授的支持。为了保证丛书的质量,我们实行实行主编责任制、总编辑负责制的两级责任制,建立了编写审核程序,更重要的是建立学界与实务部门相结合的审读机制。同时,建立丛书文本技术规范,从格式到内容进行统一规范。

第二阶段,学术顾问委员会、编辑委员会部分委员对丛书的设计、架构、组织、内容等各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尹庆双教授认为,徐程教授团队致力于健康治理的领域,无论是对西南财经大学的学科建设而言,还是对健康治理的科学研究而言,都会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全力支持。健康治理是一个学科极其庞大复杂的一个体系,既包括医学,也包括公共管理、经济及其他人文学科甚至自然科学。要发挥学校经济学优势,突出经济学的或者经济的特色。要更加注重构建中国特色的健康治理理论学科和话语体系,注重对健康治理进行系统的历史梳理。要重视案例研究,规律都是隐藏在案例分析过程。构建一个自主的知识体系,应该从案例分析作为逻辑起点,在案例分析、总结中概括中国特色的概念、原理、理论和方法。加强健康治理的国内外比较,才能够梳理出既具有中国特色,也适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共同的规律。健康治理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共同的问题,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既具有中国特色也具有人类共同规律、健康治理的思想、理论、方法和政策,使丛书既扎根中国大地,又关乎人类的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使丛书的建设更有广泛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认为,健康治理,与健康管理高度相关,但它的内涵和边界应做出区分。健康治理是这套丛书的主线,应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一个共识。无论是健康管理还是健康治理,健康的人群、对象如何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健康治理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让每个人负起自己健康的主要责任,所谓的第一责任人,从而使健康治理具有群众参与的基础、主动积极的基础。尽管健康治理的现代化的程度似乎比传统的经典的健康管理要更新一些,但是这个群众基础的参与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写医保、医疗、医药,还是写国家卫生政策,还是谈治疗性的服务以及预防性的服务,都要有一个比较一致的主导思想。既然专注健康治理,离不开一个理论框架。在众多的理论里,需要经济学的思想,行为经济学其实可以贯穿到的某些相关章节里面去。编写健康治理学丛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理论走在实践之前。不指望一劳永逸,完美无缺。希望把它丛书的编写当成一个动态研究的一个过程。

哈尔滨医科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吴群红表示,毫无疑问,健康治理应该属于交叉学科。如何真正的实现交叉,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是极富挑战的。那种只认为医学、临床是硬科学的观点,对解决越来越综合、越来越牵一发动全身的人类健康问题,解决力度、解释力度和它的治理力度都是不行的。首先,不能把所有的健康管理都放在卫生系统。政府、社会最需要提高的就是健康治理的科学。这就需要跨学科、跨领域、跨行动者的系统的整合,建立一种新的整合的知识体系。要从点线面的边缘交叉,走向核心系统的交叉,从横向交叉、纵向交叉到混合交叉,不仅仅是表面的,而要进入思想骨髓。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非常好的探索。从治理的制度、机制、体制、工具、策略,是一个完整的,形成体系。原来的健康治理理论,大量的是挪过来的,嫁接的是公共管理。如何从政治科学、社会科学、经济科学吸取营养?我认为要跳出纯粹的健康。如果项目管理不断的从单一的拓展到一个大的,就能形成健康治理的社会系统。我关注到了数字健康治理研究,我觉得具有前瞻性。现在推动健康融入,首先是解决卫生系统的生态化,然后进入健康城市。所有的健康,无论是倡导者、政府,最后一定要变成老百姓的行动。健康的传播、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包括自然和社会生态的治理,都应该成为未来关注的。我在想,是不是把健康治理作为最核心的概念?围绕人类健康观的不断演变,形成指导健康治理的一个新的价值基础。除了传统的治理的理论学说,要包含政治、经济、社会、行为、心理。要关注中国主体,也要关注一个多层次的场域。其实,我特别关注这样的一个组织的健康治理,系统的健康治理,社区的健康治理,城市的健康治理和国家的健康治理。国家健康治理是呼应健康中国,还有包括全世界都推动的健康国民计划。健康社会的生态治理,应该是一个社会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健康治理的绩效和评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实行什么样的方向,是怎么样推进的?健全健康的心灵、健康的人文、健康的环境,需要健康治理工程学。未来所有的计划必须要通过转化成每一个老百姓的这样的一个行动,需要健康传播治理。所有的健康治理,能否实现,同样需要保障,需要健康治理保障学,从政策保障、资源保障,括到人的保障、信息保障。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前两任主任委员、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主编、安徽医科大学原副校长、教授胡志认为,健康治理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话题,涉及多部门多学科,需要各方参与形成社会共治合力。治理与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治理是一种优化、良性、多元、多角度的管理,是管理质量的升级、内涵的扩面。人民健康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应当作为中国健康治理研究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健康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话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健康治理的核心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特色是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动力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重点是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健康,路径是共建共享。健康治理是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一个多部门共治的话题,是从自治、社会、政府、道德层面的系统性治理过程。从自治层面看,个人应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从社会层面看,提供服务是健康的刚性需求;从政府层面看,保护人民健康是政府的责任;从道德层面看,保持健康公平是善中之首善。因此,健康治理既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需要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设置了第14个学科门类“交叉学科”,我们的想法是在其中设置“健康科学学”、“健康治理学”。把健康作为一门一类专业来建设,通过明确定位、设置专业、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完善政策,真正把健康作为人类幸福生活的第一要素,各项政策支持的第一要义,全面实现健康中国的第一目标任务。如果这一目标能够实现,将为《健康治理学丛书》的出版奠定学科或专业基础。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多艰难险阻,需要学术界不断发声,才有可能打破坚冰。《健康治理学丛书》的编写出版无疑为健康学科或专业建设做出贡献。

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健康中国50人论坛专家组成员孟立联表示,中国奇迹,西方理论是解释不了的。健康治理有底层逻辑的。做健康治理学丛书,首先就要从中国的实践当中,去发现,去提炼、去总结,比如从具有突出中国特色的卫生健康实践中,可以构建一套概念体系。同时,建构中国自主的健康治理知识体系必须扎根中国立场。中国立场,是做好这个健康治理学丛书的根本。要从中国的故事当中提炼概念体系,讲中国故事,谈中国叙事,献中国方案,做中国学术。不可否认,现在做这丛书,至少面临着三大困难:理论研究不足、资料储备不足、团队建设不足。所以,坚持是很重要的。突出开放性,凡是有热情、有能力的,都可以参加到丛书中来。要治理视角,比如慢病管理,现在都是从医学从护理学角度来讲的,从治理的角度出发就要对慢病产生的原因如社会制度、健康公平性以及整个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来观察、分析。

威澳门尼斯人8188院长廖宏斌教授表示,要在学院的层面,加大对该团队和方向的支持力度。徐教授团队牵头组织的健康治理学丛书将服务国家战略的学术研究和与新时代人才培养相结合,具有鲜明的主题性、鲜活的时代性。对搭建研究平台、创立研究平台、构建研究体系、话语体系非常重要。我们一直在提要加强健康治理体系和学术化的体系构建的问题。实际上,这是具有极大挑战的一个事情。学校是一片海洋,一个学科是一个点,必须融入学校优势学科群的这片海洋中。加大这个领域的国际的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推进案例的研究,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

第三阶段,参加丛书编写工作的部分专家、学者,就有关书目的基本思路、总体设计、内容框架做了介绍。

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助理、卫生与健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高月霞认为,这套丛书首先就是价值引领。在培养学生的时候,第一个就是思政教育,第二个就是要有自信的自立自强。核心目标,就是以健康治理现代化为指引。怎么提高整个卫生体系的服务体系的治理能力,需要多元主体怎么样去参与;然后就是以新公共治理的理论来作为重点展开。网络理论关注的是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的多元化和政策制定过程的复杂化,焦点就是需要去组织以及系统理论。鼓励多元主体共创、共治共享,就是强调这一个价值和健康治理的一个价值的选择。然后还有资源分配,把多元主体之间的治理的机制可以把它联系起来。因此,健康治理与政策这一本,共有10章。第一章,引言,从健康扶贫说起,阐述健康公共政策和健康政策、健康治理和健康政策关系,明确健康政策目标。第二章,概述相关的理论,包括健康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健康治理的相关理论、中国古代的一些政策与治理的一些观点。第三章,讲公共管理和健康治理。建立健康治理的一些概念要素,包括健康治理的体系,健康治理的工具。第四章,讲健康政治的一些要素和系统。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和环境。运行系统里面包括政治主体、客体和环境之间的互益关系。第五章,治理思维下健康政策的制定。第六个,讲政策的执行。第七章,讲健康服务的提供和治理。第八章,讲健康政策与治理的绩效评估。第九章,健康治理的责任和问责。最后一章,讲全球卫生治理的一些典范。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副院长潘杰教授认为,医疗卫生健康是逐步变大的一个概念,健康治理涉及到的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医疗。《健康治理技术与方法》的第一部分,讲整个健康治理的理论框架。这个部分是一个概括性的,主要是为技术与方法提供一个框架。第二部分,信息,是健康治理很重要的一个方向,涉及到包括了电子健康、医疗这个系统,还涉及到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健康信息的交流共享的。第三部分,信息分析。数据分析支持技术和方法。第四,除了决策之外,还涉及怎么样去健康治理。要有沟通和动力,涉及到一些传播的一些技术和方法。第五,涉及到健康政策的相关的技术和方法,包括实证研究的方法,评估的方法,政策评估的内容。第二种思考,把健康治理涉及到的,比如说包括大数据驱动的相关的方法,做一些专题模块,然后按照传统健康治理编写,每个章节也相对比较独立。这样可以以问题为驱动来推动健康治理,接下来介绍各种方法。如果按照这样的一个思路,根据健康治理的各个环节来设定相关的方法、技术的介绍,也是可以去借鉴。

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吴晶教授认为,健康治理案例里面的医疗保障制度和专门的医疗保障制度,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区别?我觉得定位上应该有差异应该。原来的医疗保障学、医疗保险学,都以医疗保险的基金管理作为主线。既然是健康治理案例系列当中的医疗保障制度,可以换一条主线?也就是以人为主线,就是以保障人医疗保障保险带来的医疗行为激励的改变带来了健康的提升。在这个领域研究,有一个大转变,以前是保病,现在是保健康。从这个视角出发,就会发生一些变化。基于这样的理解,形成了现在的大纲。全书共十章。第一章,概述。厘清风险、疾病风险、保险、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医疗保障的基础理论。在医疗保障医疗保险发挥作用中,政府的干预、个人主体健康责任等。 接下来就是医疗保障制度下的制度设计,包括第三章基本医疗保障,第四章是补充医疗保障。第五章和第四章类似,对补充医疗保障、医疗救治制度进行介绍。第六章,突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带来的健康激励机制。包括总额预付制度的改革,住院制度方式的改革,门诊制度方式的改革。对这四方面的改革进行阐述、分析。第七章,医疗保障中的药品和耗材管理。基本医疗保障保险制度,按项目管理实际上是医疗服务、药品和耗材三个目录管理。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进度不大,主要分析药品耗材的改革一个是国家医保药品谈判制度,第二个是药品和耗材的集中带量的采购制度。这两项制度都被称为是战略性购买。第八章,关于医疗保障的相关的评价。如果说以提升健康这个为主的话,医疗保障是否达到提升健康水平的这个评价方面就比较重要。第九章就是典型地区的医疗保障改革经验。最后就是医疗保障的发展与展望。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周忠良教授认为,数字健康可以理解为面向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与数字和知识作为关键的要素的资源。利用新技术完成医疗健康,从提高效率到支撑创新,从内部管理优化向健康服务范围扩展这样一些转变。从治理层面上,数字健康是一个浩大的一个体系,是卫生健康行业整体治理能力的提升。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医疗健康领域结合就产生了新很多新的业态,这些形式都属于数字健康的范畴,包括数字医疗服务、数字医药、数字医保、数字健康产业。健康治理,是以健康为中心,政府与社会,也包括医疗机构,也包括非政府组织和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相互进行的相关的制度。它是在基于相关的政策,在法律法规基础上来开展相关的协同治理。主体包括涉及到,公共卫生、医疗、医药、医保等多样多元要素,地方中央区域全球。数字健康治理是政府主导,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跨部门、跨领域的这样一个健康。数字健康治理的体系有一些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多元化的特征。健康本身的内涵,也是各个方面的也包括不同的层次,城市、国家和健康世界的等等。数字健康就是在不同的社会成员组织这个主体之间进行协调的一些行动,是一个多元化的不同层次之间的一个过程。第二个是互动化的过程,它包括比如说健康治理,包括医疗服务治理、药品治理、医保治理、公共卫生治理等等。数字健康又分为不同的医疗数字数字医药数字医保、数字工会等等。它不需要建立一个共同参与的健康解决平台,进行相互之间的信息的交换互动,实现健康共同的目标。第三是一个平台化的一个过程。数字健康的发展是数字信息从封闭垄断走向这种开放。比如说医疗、医药、医保,包括公共卫生等等实现共享。群众也能够获取更多的健康信息,构建在那个平台之下,能提供更多的相关的一些服务。第四个是标准化的过程,是通过标准化的建设,实现多方治理主体的治理手段和治理规则的相互的一致。包括这个信息数据的建设平台,共享的标准化治理过程,监督的标准化体系的这样一些建设。

第四阶段,与会专家学者对丛书的规划、内容、方法展开了讨论。

成都中医药大学杨练教授表示,丛书撰写具有前瞻性。从健康管理上升到健康治理,个人预测会对行业、学科有很大影响。这套丛书为卫生管理一级学科的提升给了一整套的理论基础。前期由于没有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从这个角度上讲,这套丛书对于整个学科、未来的科研,还有人才培养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吴少龙副教授认为,健康治理背后其实与政治学理论、公共政策等密切相关。从health care 到现在讲健康治理,内容比较复杂。从完好状态到死亡,中间涉及很多的状态,影响因素从直接影响因素到间接影响因素也是非常广泛的。要接地气,必须谈健康,而不是只谈治理。要接中国健康治理的这股气。中国实践很丰富,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也有很多的贡献。健康中国2030以及习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论述,其中的眼界和高度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学习。有关研究的技术和方法,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北京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唐代盛教授表示,关于健康,还有治理等,既有全球问题,也有一些文化的问题。中国的健康治理方案,可能是两者结合的。对中国的实践有用的东西,一定要有一个本土化的问题。做丛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还要有一些案例。用一个相对统一的去展现想要传达的东西。对于基本的原理的说明,也涉及到一个经纬度。从管理得到治理,从个体,到组织到地区到国家,一直到全球这么一个发展的话,应该有一个经纬度,也就是说有一个发展史,应该有个全球性的比较。

成都医学院大健康与智能工程学院陈煜教授提出,健康治理丛书,应该有充分学科背景。现在的书的名字,卫生经济突显程度不够,比如说卫生经济负担、成本核算,是不是可以考虑编写一套。对案例,我觉得,像长期照顾制度、慢性管理,是不是就可以纳入老龄化时代健康治理案例进行部署。现在的这个格局,太小了,几乎回到了卫生事业管理框架。是不是可以叫社会保障领域健康治理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有医疗保障,可以有社会保障,编到案例里面,就更丰富,或者更能支撑健康这个群体。还有像信息化这块,也可以有健康信息化领域健康治理案例。弄成大类,更能支撑我们健康治理系列丛书体系框架。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一帆教授建议,把健康治理放到国家治理体系的总体架构去考虑。健康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的领域。要很好的去理解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这样一个部署。把健康的话题给跟这个体系治理的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去做一个结合。关于治理体系之后,就是能力现代化。能力现代化,从这个体系的一些要素的角度落地,从要素这个角度,可以把它浓缩成一个整合的体系。能力建设,实际上是每一个要素的难度级的提升。从这个角度,就可以衍生出比如说健康治理的人才。我没有看到关于人力资源的部分,我觉得这个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点。健康金融,从健康服务本身的这个金融,扩展到我们健康产业,我觉得还应该是可以独立作为一个小部分,然后作为整个健康治理学关于健康保险这部分。


转载自:农村卫生管理研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