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弟学妹们好!我是彭诗情,感谢学院提供的此次机会与平台,让我们于无声处中看见彼此。
个人基本信息

专业排名:5/24
荣誉奖项: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单项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全国优秀团队、暖冬/西财带回母校一等奖、优秀实践个人等
学习工作经历:学院党建工作站秘书长、2021级行政管理班长
科研竞赛经历: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撰写教学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案例库、四川省公共管理案例挑战大赛二等奖等
毕业去向:威澳门尼斯人8188攻读研究生
01专业介绍篇
还记得拆开录取通知书时,我盯着“公共管理”四个字发愣,满心疑惑,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专业?后来才明白,我只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若把大学比作探索世界的奇妙旅程,公共管理专业就是一幅神奇的“魔法地图”。它时而化作显微镜,让我走进社区巷弄,见证政策如何在基层生根发芽,倾听居民最真实的声音;时而变作望远镜,带我登上制度设计的高峰,俯瞰公共资源如何在城市与乡村间流转,绘就公平的蓝图。这个专业的心跳,始终与时代的脉搏共振,乡村振兴的田埂上有我们调研的脚印,智慧城市的屏幕里有我们设计的政务流程,基层治理的会议室中回荡着我们为弱势群体发声的建议。它教会我们用制度的温度焐热民生痛点,用治理的智慧疏通发展堵点,让每个看似宏大的“国家战略”最终化作普通人触手可及的幸福。
02专业学习篇
第一,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说到学习,公共管理涉及的学科多、内容广,常常被冠以万金油的“污名”,或许你们会和我一样困惑: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这么多学科像散落的星辰,该如何串成自己的银河?不妨可以尝试以核心课程为框架,把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知识像拼图一样整合起来,试着在不同理论间搭建桥梁。以我个人为例,在学政策执行时,我会同时翻开政治学中关于“府际关系”的章节和管理学里“项目管理”的案例,想想上级政策在基层变形的现象,是否能用“权责划分”解释,又该如何用“流程优化”改善。另外,学会批判性思考也很关键。对于课本上的理论、已有的政策案例,不要盲目接受、奉为圭臬,不妨多问几个“如果”,比如:如果把科层制理论套用到志愿者团队管理中会怎样?如果用行为经济学解释居民环保参与度会有什么新发现?或许能让我们的思维更开阔,学习更深入。
第二,主动拥抱实践课堂。课本知识固然重要,但不要局限于课堂,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第二课堂”。参与政府部门实习,你能触摸到政策运转的真实温度;投身社区调研,能听到最朴实的民生诉求;加入志愿服务,更能将专业知识化作助人的力量。这些经历不仅能让理论“活”起来,还能打磨出沟通、组织的“硬本领”。在实践中,我们或许会更深刻地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能够锻炼自己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
第三,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我们专业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多关注新闻热点、社会事件,无论是社区里的家长里短,还是国家层面的政策发布,都可能成为我们学习的鲜活案例。记得大一时,我总以为课本上的理论就是全部,直到在社区调研时,看到社区居民围着垃圾分类站点发愁。那一刻突然明白:原来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藏着比模型公式更复杂的人情冷暖。从那以后,我学会了把目光从字里行间移向生活本身——刷新闻时不再匆匆划过,会试着用“多元协同”的视角拆解老旧小区改造,用“利益协调”的思维分析广场舞纠纷;路过街道办时不再只是路过,会主动进去看看基层工作者如何用巧劲化解居民矛盾。这些藏在烟火气里的观察,就像给理论知识接上了“地线”,让课堂上的概念突然有了体温。
第四,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些经典的管理理论、政策模型是我们的“武器库”,但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一是避免纸上谈兵,切忌只钻研理论而忽视实践;二是培养跨学科思维,公共管理问题往往复杂多样,需要融合多学科知识去应对。
(Ps:藏在细节里的“关键小事”:写调研报告时,可以先别忙着堆砌数据,不妨先想想如何让文字里有故事的心跳;课堂讨论时,别怕说出不成熟的想法,那些磕磕绊绊的表达,往往藏着最本真的问题意识;哪怕是小组作业,也试着把它当作一次微型“治理实践”,在分工摩擦中学会协调,在观点碰撞中磨出火花。这些看似和专业无关的“软技能”,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支撑我们的“硬实力”。)
03专业收获篇
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公共管理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为我打开了全新的认知世界。曾经,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我只能看到表面的热闹,而现在,通过学习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知识,我拥有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学习政策分析时,我学会从历史脉络、利益博弈、社会影响等多个维度去解读一项政策的出台与实施;研究公共资源分配,我懂得了如何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找平衡,每一个理论、每一个模型,都像是一把把钥匙,帮我解锁社会运行的密码。这些知识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让我对社会的理解变得立体而深刻,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问题、思考解决方案。
而这四年,在心态上给我带来的转变,将让我受益终身。记得第一次主导社区调研项目时,本以为做好了充足准备,却在实际开展中遭遇居民的不配合、数据收集的困难,当时满心都是挫败。但正是这些看似“糟糕”的经历,让我慢慢领悟到“凡事皆有利于我”的真谛。不配合的居民让我学会了如何换位思考,用更耐心、更真诚的态度去沟通;收集数据的困难促使我不断优化调研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后来在实习中,面对政府部门繁琐的工作流程、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不再抱怨,而是把它们当作锻炼自己的机会。生活总是这样,好坏参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每一次挑战,都让我变得更加从容和坚韧;每一个困难,都成为了我成长路上的垫脚石。我渐渐明白,在学习与实践中,没有所谓的“好”与“坏”,一切经历都是成长的养分,都在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04升学准备篇
保研,于我而言,更多的是幸运女神的眷顾,故而没有太多经验,只能同大家分享我来时的感受。
在土壤里扎根,别让“定义”困住可能性。作为“数学特困生”(此处敲黑板三次!请务必学好数学!请务必学好数学!请务必学好数学!),大一绩点只有可怜的2.8,从未奢望自己可以保研,但神奇的是,当我不再执着于“必须保研”的结果,转而单纯地投入学习,反而迎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机。课上,我不再埋头记笔记,而是主动举手与老师探讨问题,课后,认真完成每一份作业,还跟着老师深入社区做调研,从未勉强,顺其自然,收获颇多。
在时光里等待,当“学渣”也能逆风翻盘。申请保研的过程中,我也曾陷入迷茫与焦虑。大四开学时,我的绩点依旧在保研边缘徘徊,看着身边的同学纷纷拿到亮眼的成果,说不着急是假的。我告诉自己,何尝不试一试,能拿到推免名额是意外之喜,未能拿到也是意料之中。但奇妙的是,那些看似“无用”的积累开始发光,绩点从2.8到3.7,班级排名第五,综合素质排名第三,顺利拿到推免资格。或许是那些为热爱全力以赴的瞬间,拼凑起了我的来时路。就像我们专业所强调的,治理是一门慢的艺术,保研又何尝不是呢?不必急于求成,也无需焦虑结果,只要我们怀揣热爱,在知识的土壤里扎根,在实践的风雨中成长,时间自会给予我们最美好的答案。
05 写给学弟学妹们的寄语
上一次看到“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这句标语时,我正站在大二的路口,为未来的方向犹豫不决。如今即将毕业,终于懂得,人生从没有太晚的开始,重要的是别让“定义”束缚了可能性。你可以是课堂上追着老师问“基层治理如何平衡效率与温度”的好奇者,也能成为调研中蹲在社区记录居民诉求的观察者。在某个不知名的深夜,忽然发现自己早已在不知不觉中,长出了属于自己的羽翼。
或许你曾像我一样,过早地在心里划定“必须保研”“必须考研”“一定要考公”的轨迹,却忽略了公共管理的魅力本就在于多元——有人在政策研究中找到逻辑的美感,有人在基层实践中触摸到真实的心跳,也有人带着专业赋予的思辨力,在更广阔的领域发光发热。别用“绩点”“标签”困住自己,课堂上一次大胆的提问、调研中一次真诚的倾听、甚至小组作业里一次激烈的观点碰撞,都是在为未来铺路。那些我们以为“无用”的时光,终将在某个时刻,成为让我们与众不同的注脚。
选择从来没有标准答案。保研路上的痛苦挣扎、考研时的挑灯夜读、考公面试的紧张忐忑,或是就业市场的探索试错,都是人生赛道上的独特风景。重要的是带着“莫问前程,但行好事”的纯粹,认真对待每一堂课的知识,珍惜每一次实践的机会,像扎根土地的树一样,把根须深扎进专业的土壤,把枝叶舒展向更广阔的天空。时光会带走焦虑,留下馈赠,也许是某个夏日午后,我们忽然发现,那些曾让我们辗转反侧的“目标”,早已在你低头赶路时,化作了肩头闪烁的星光。
人生是旷野而不是轨道,带着从容与坚定出发吧,无论走向哪条路,只要心怀热爱,步履不停,终会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收获独一无二的璀璨。
撰稿:彭诗情
审核:刘春梅
编委:陈朝兵